空调的风从哪来?
废话,空调的风从鼓风机来!如果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汽车并非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物体,你在车内想要呼吸就需要有外部的空气进来,保证充足的氧气。不然单靠鼓风机+蒸发箱(暖风水箱)的组合,虽然能达到制冷(加热)效果,不过最后你可能会憋死。说得再恶心一点,中午吃碗面就点蒜,遇上个打嗝放屁也受不了。
内/外循环的作用是什么?
试想一下,当你驶过一片刚刚施过肥的菜地,你肯定不希望“自然的味道”进入车内。这时就需要把进风口堵死,当堵死后车内就变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然而,当你驶过菜地,车内乘客又开始打嗝放屁了,你不得不把进风口打开,让新鲜空气进入到车内,这就是内/外循环。
贯穿内外循环的一扇“窗”
其实看到这有人会说,车里有人打嗝放屁不会开窗户吗?事实上,内/外循环的使用是建立在使用空调的基础上。而实现内/外循环之间切换的装置就是一个翻板,它就像一面窗户,外循环就是开窗,内循环则是关窗。
当我们开启内循环时,车内空气也会再次通过空调滤芯进行过滤。这就牵扯到车内的一个或多个空调进气口,或者叫内循环进气口。一般多见于副驾驶席下部,空调滤芯的旁边。
车内压力需平衡
开启内循环时,内循环进风口吸气,车内出风口排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那开外循环呢?显然不能像貔貅一样只进不出,任由车内空气无限制增加,所以车辆都会设计两个空气阀门进行泄压(排气)。我们在开关车门时也会激活阀门排出压力,防止出现关车门费劲甚至关不上的情况。
打嗝放屁开窗;遇到施肥关窗。其实随着网络的发达,有关何时使用内循环,何时使用外循环的说法实在太多。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保持车内氧气充足,有害气体最少。外面空气恶劣就开内循环,车内空气恶劣就开外循环。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何时开启内/外循环已经不需要驾驶员自己考虑了,可完全交给车辆。目前,多数车辆都有着一套自行判断开启内/外循环的逻辑——自动内外循环系统。有些靠时间计算(有点糊弄事)、有些则靠传感器检测空气质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AUC传感器监测风道内的空气质量,以此来判断何时开启内外循环的做法看似很高明,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帮倒忙的嫌疑。而这要从我们谈之色变的雾霾聊起。不仅是我本人,车友在雾霾天使用该功能时也颇感无奈。在畅通路段,AUC传感器检测到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浓度较低,此时会打开外循环。然而PM2.5会因AUC的“叛变”一路高歌猛进,充满驾乘舱。(外循环模式下空调滤芯对PM2.5的过滤能力远远小于内循环模式)
所以这类看似智能的自动循环系统并不适用于外部空气环境较差的地区,切换到手动模式更适合。当然,这么说也有些矫情,毕竟地区特色并不是决定系统智能与否的因素。如何使用还需因地制宜。
写在最后:
结合现在日新月异的汽车科技来看,我们没必要将经历浪费在某些“驴屎蛋,表面光”的“科技”上,倒不如将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车联网、5G网络与空气质量传感器相关联,精准把控天气变化,从而优化特殊天气条件下,自动内外循环系统的切换逻辑。届时自动内外循环系统会更加智能,空调进风口中传感器能够根据有害气体的类别调节内外循环模式,使这种调节符合驾驶员的思维,这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究极目标——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