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竹博士,1964年12月22日生,长期进行低温工程、制冷空调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的研究工作,1990年以来不断开拓,已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超流氦传热以及吸附式制冷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成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
因为家里买冰箱要凭票,王如竹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专业,没想到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的他成为制冷行业中的专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了2本专著和3本教材,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新型实用专利11项。
在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记者见到了与制冷打了25年交道的王如竹教授。他告诉记者,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前沿的科研成果发表,“立地”就是做的东西要有用。
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王教授所在的办公楼外表并不起眼,可是这里却有着全国高校该领域中最强的科研梯队:教授17位,其中12位比王如竹还年轻,曾获得上海市科委优秀启明星群体称号。
1990年,王如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被评为教授。那个时候,高校要留住尖子教师的确不容易,教授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三四百元。曙光计划通过扶持科研项目的方式,留住了很多人才。王如竹就是第一批接受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市教委曙光计划资助的青年教师之一,2003年又获得了跟踪资助。
让王如竹感到欣慰的是,“获得曙光计划资助10年来,做了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在国内首次对吸附式制冷循环及其应用作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第一个推出了《吸附式制冷》的专著,2004年研制的吸附式空调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工程化应用。他领衔的课题组还在莘庄生态办公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集太阳能空调、地板辐射采暖、强化自然通风,以及全年热水供应功能于一体的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
“废物利用”减少能耗
王教授研究的东西挺独特,专注于对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比如空气中的能源以及余热、废热等的利用,他戏称自己搞的项目都是“废物利用”。
比如,针对我国内燃机车驾驶室一半不具备空调的现状,他提出了利用内燃机的余热供暖制冷,2003年研制成内燃机车司机室吸附式空调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工程化应用;他还发明了太阳能及空气能热泵热水器,这种热水器使用1份电能可以吸收3到4份空气能或太阳能,从而获得4到5份热能;目前正在研制的渔船吸附式制冰机,可以让渔船出海时不用自带冰块,只要使用这个机器,利用发动机烟气余热一天就能制1-2吨冰。
拒绝高薪专注科研
上世纪80年代末,王如竹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梦:哪一天要让西方人也来做我的学生。如今这个梦实现了,许多国家的留学生慕名而来拜在他的门下。诸多的“光环”也让不少猎头公司铆上了他,开出高薪并给他企业研发中心老总的位置,但他并不动心:“在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制冷学科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世界上有了很好的影响,这种成就感在企业里是体会不到的。”
下一步,王教授将致力于推进冷热电联产项目,即在天然气发电之余,回收余热进行供暖或制冷。目前,国外已将该技术产业化,并已打入国内市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场所运用。国内这一产业尚属空白,而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形成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相关产品明年可能投入应用。